先骑驴子,再找马
Looking for Horses Riding on Donkey
谈话人物:林方
留学时间:2002年10月-2006年9月
留学国家:法国
所在学校:勒阿弗尔大学-国际商学院(Université du Hre)
所学专业:国际商法
归国时间:2006年9月
现任职务:成都法鑫龙贸易有限公司职员
首先,我不认为做“海待”一定就是坏事。理想的实现总得有个过程。要我说的话,“海归”避免成“海待”,的办法莫过于——“骑驴找马”。这是我在经历了回国求职的一番坎坷挫折之后得出的结论。“骑驴找马”历来被视为职场大忌,如此行为亦尤为用人单位所不齿。然而,正因为职场风云变幻莫测,招聘解雇往往只在转瞬之间,所以“海归”要想不变“海待”,可行之道唯有低调介入,再思另觅高枝。
之前,对于“海归”变“海待”之类的说法,我是不屑一顾的。从刚回国的时候起,我就开始考虑这个二选一的问题:是一步到位?还是边走边看?当时的我,自以为学有所成,能力超强,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,想要找份像样的工作,应该不在话下。所以,我的想法就是一步到位,绝不妥协,并以为像“海待”那么“没面子”的事情,肯定不会落到我头上。
抱着这样的想法,我曾婉拒到某大学法学院教书——那可是许多博士都渴望的机会(而我只是个法学硕士),也放弃过一些公司提出的技术入股并担任高层管理(总经理)的邀请——只因为分红之前的工资达不到我的理想值……其实,我的要求并不过分,也就年薪不低于20万、职位在部门经理以上。我想,以我的才干和能力,这些是受之无愧且游刃有余的事情。
经过一番努力,我也差一点就实现了这个目标,当然也只能说是“差一点”。这样一个跟理想擦身而过的机会,是在第九届留学生交流会(广州)上得到的。之前为了找工作,我特地印制了彩色带相片的求职名片随身携带,在留交会上当然也是广为派发。在留交会快结束的前一天,有人拿着我的名片找上门来,表示有意聘我去参加一个政府投资的项目开发、建设与管理。双方交流了一些想法之后,为了可靠起见,我还特地去公司所在的东莞市做了考察。鉴于项目资金到位的期
限还未成定数,所以双方约定春节后再签订正式合同。当然,我还是坚持了我的薪金要求。
从各方面情况看来,彼此的合作意向是有诚意的,相互了解也是比较深入的。考虑到离上岗还有一个多月时间,我就利用这段空隙又回老家把车学会了,这样又多一项“功能”。然而等到年过完了,车也学会了,却迟迟不见对方来信。于是,我连发三封邮件询问,结果均如石沉大海、杳无音讯。
虽然这番等待使我又错失了其他机会,期间朋友也曾劝我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,但我的原则从来是“宁可人负我,我不负他人”,我要等到最后的结果,才会做决定。像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,并且之后又发生过许多起,也没什么好抱怨的。鉴于我的经历还算出彩,所以用人单位看到我简历的时候,总是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,可是谈到最后,又总是不了了之。
虽然我从来都问不到拒用背后的真正原因,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: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,以20万年薪聘请一个陌生的中层甚至高层管理,多少都有些突兀。
就这样,转眼之间回国的日子已经半年有余,当初对“海待”之说不屑一顾的我,突然惊觉自己不知不觉已成了“海待”一员。问及其他同期回国的“海归一族”,情况大同小异,只要不是之前已经在国外联系好工作的,回国后大多难逃此运。大家普遍的看法是:不是工作难找,而是称心如意的职位难求。所以,要想不做“海待”,要想不一天天耗下去让自己心烦、使家人担心,还不如随行就市、“折价出售”,随便找一个东家以求“先生存,再发展”。
当我改变观念、决定放低身价之后,我告诉自己,一个星期内必须要去上班。于是第二天,我就答应了一家公司,也没提任何条件。我这么急着去工作,只是不想背着一个“海待”的“恶名”,不想让家人和朋友再替我着急。同时,我也想告诉世人:如果我们只是找份工作,其实真的很容易。而事实上,如果我们不想再“待”下去,首先还是要解决生存问题,其次才是谋发展。
“海归”是否成“海待”,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身价,平稳过渡?世上缺少的不是机会,而是耐心。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后盾,没有可贵的理解作支撑,没有平和的心态作保障,“海归”要想不变“海待”,还是先骑驴子,再找马吧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uekuba.com/show/17_2.html
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,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。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给我们来信(hyduan888@outlook.com)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,谢谢.
以下为关联文档